敦煌日历太美太浪漫!描摹莫高窟的365个绝美细节,每一张都震撼人心!
有人说,有生之年一定得去一次敦煌。
因为它奇幻浪漫令人神往,因为它伫立千年将文化珍藏。
而莫高窟又号称国内一票难求的一处风光。
在无法亲自前往的时候,或许一次纸上游览可以稍慰人心。
敦煌美术研究所将敦煌艺术瑰宝融进365日中,给你一年不间断的沉浸式敦煌大展,让你每一天都能与敦煌相遇。
《敦煌日历2023》内含365幅壁画、彩塑修复临摹作品,涵盖故事画、尊像画、经变画、风景画……
包括民俗、山水、飞天、建筑、服饰、纹样…
既有天上神仙颜,又有人间烟火气,万千世界尽绘于此。
等你真的去到敦煌那一刻,你定能欣喜地与“故景”相逢。
《敦煌日历2023》
买赠活动
飞天仙女颜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东魏成书的《洛阳伽蓝记》。
书中记载:“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
飞天的形象来自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他们能歌善舞,是形影不离的恩爱夫妻。
随着艺术创作的发展,他们的形象不断演化,最终合为一体,成为飞天。
佛经中虽提及飞天,但并未对其形象有细致的描绘,这就给了古代画师广阔的想象空间。
姣好面容、曼妙身姿的飞天衣裙飘逸,飞舞于祥云之中,使观看者如临仙境。
下图散花飞天面带笑意,身形修长,体态柔美,左手持盘,右手拈花,帔帛卷舒自如,颇具动感。
(散花飞天 盛唐 莫高窟第39窟 王志萍临摹)
下图一飞天手持竖笛,吹笛奏乐;一飞天手做散花状,漫天飞花伴彩云。两身飞天皆戴宝冠,比例修长,于自如的姿态中体现飞天的洒脱豪迈。
(双飞天 唐 莫高窟第321窟 金子欣临摹)
飞天是天宫的精灵,优美飘逸,轻盈婀娜,浪漫自由,造型多变,但不变的是飞天带来的亲切感。
充满着生机的飞天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的追求,这也是飞天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所在。
脑中音乐会
欣赏完绝美的飞天,敦煌还有“不鼓自鸣”的脑中音乐会在等着你。
“不鼓自鸣”是敦煌壁画中表现音乐的一种构图形 式,即以乐器凌空飞舞,寓意天乐自鸣。
你仿佛可以透过这些乐器聆听来自过去的声音。
想象曾经的敦煌汇聚四方来客,集琳琅满目的乐器共同上演一出出精彩的音乐会。
那动人心弦的声音在耳旁回荡,在脑海中逐渐有了清晰模样。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琵琶为弹拉类弹弦乐器,有四弦,半梨形音箱。画中琵琶的琴箱处饰有精致花纹,琴颈处系有彩色巾带,在空中随风飘舞,十分唯美。
在敦煌石窟诸多有乐舞场景的壁画中,琵琶出现频率高达700余次,是敦煌壁画的绝对音乐象征。
(琵琶 唐 高山临摹)
和如今较为单一的琵琶种类不同,古代琵琶的种类丰富多彩,“小棒琵琶”就是其中一种。
(不鼓自鸣之小棒琵琶 初唐 莫高窟第322窟 徐海容临摹)
“主人情意十分浓,阮咸横膝清音奏。”
“阮”,又名“阮咸”,是中国自创的一种圆体、直项、四弦(或五弦)、十二品柱乐器,在汉时称秦琵琶或秦汉子。
唐代,曲颈琵琶由西域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盛行,居乐部首位。琵琶逐渐指称曲颈琵琶,而直柄圆形的琵琶,则称阮。
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器,因此得名阮咸。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种以人名命名的乐器。
(不鼓自鸣之阮 中唐 莫高窟第201窟 徐海容临摹)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中国古代箜篌的形制主要分为三种:卧箜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敦煌壁画中箜篌图形甚多,仅莫高窟就绘有 200 余只。
多数学者认为卧箜篌是我国的本土乐器,而竖箜篌和凤首箜篌源于西方。
画中所示为“竖箜篌”属于世界上的竖琴体系,最早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一带,随印度佛教文化经西域进入中原,在中国流传千年,逐渐成为中国民族乐器。
(不鼓自鸣之箜篌其一 盛唐 莫高窟第148窟 徐海容临摹)
拍板、方响、拨浪鼓、毛员鼓、弯颈琴、排箫……
41幅乐器图卷,共同奏响敦煌乐歌。
如今,敦煌壁画中的乐器虽有流失,我们或许无法再重现当时的盛况。但留存下来的壁画、文献资料,依然能让我们穿越时间与风沙,重回丝绸之路,重回大唐盛世。
奇妙动物园
众生皆有灵,千年前的敦煌工匠笔下自然不会少了动物的身影。
猴子是十二生肖中最为灵性的动物,深受大众喜爱。
另一方面,“猴”与“侯”谐音,当人们希望升官封侯时,便选用与“侯”谐音的“猴”为象征来表达美好愿望。
画一猴跨骏马而行,寓意“马上封侯”;画老猴背上驮一小猴,寓意“辈辈封侯”;画猴子摘取树枝上所挂一印,寓意“封侯挂印”。
敦煌的气候条件并不适合猴子生存,但在敦煌壁画中却出现了不少猴子的形象。这是因为敦煌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猴子形象是随着佛教传入敦煌的。
在敦煌的千年壁画上,最古老的猴子形象出现于西魏时期,距今已有1400余年。
画面中的这只猕猴呈半蹲姿势,面部灰黑,通身赭红,一手举过头顶,向远处瞭望,动作生动有趣。
(山间猕猴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 张平临摹)
敦煌壁画中的鸟类形象很多,大雁、鹦鹉、孔雀等等。
自汉代始,孔雀以贡品的形式开始传入中原,“孔雀为经,鹦鹉语偈”的观念伴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深入人心。在敦煌壁画中,孔雀形象多出现在装饰图案和经变故事中,形态各异、活泼生动。
下图中的孔雀展开双翅,口衔鲜花,通过鸟瞰式的构图展现出孔雀华美的身姿,是敦煌动物画中的精品之作。
(衔枝孔雀 西夏 榆林窟第10窟 张平临摹)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青鸟也在其中,传说青鸟是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
下图中的青鸟昂首挺胸,高举双翅,神气十足。
(青鸟 西魏 莫高窟第249窟 张平临摹)
诸多动物形象连同其他山水、人物使得敦煌壁画鲜活灵动。
万物共生于敦煌,使得敦煌的艺术美学生生不息。
生活百景图
古人的生活多姿多彩,随四季流转,生活情趣也各有不同。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元宵佳节诞生,唐代正式确立此日为官方节日,当夜天子与官民同欢,燃灯祈福,热闹非凡。
元宵节就该是热热闹闹的。
来看看这大约1100年前的一场杂技演出。画面中央高高竖起 一只车轱辘,上有两位杂技演员,一边随着轱辘旋转, 一边以“金鸡独立”的方式“叠罗汉”,展现出高超的平衡技巧。
表演同时还有音乐伴奏,画面中有人吹 笛、有人打节板、有人弹弯颈琵琶、有人吹排箫、有人奏筚篥……
最旁一位,似是杂技乐团的指挥,正挥动手臂,引领表演的节奏。
(勾栏百戏 五代 莫高窟第61窟 李金萍临摹)
二月二,“龙抬头”。
古人会在这一日举行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这一日也有“剃龙头”,也就是理发的习俗。
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在这一日剪头发预示着这一年都能鸿运当头、福星高照。
(男剃度 盛唐 莫高窟第445窟 李金萍临摹)
除了传统的节日,敦煌也绘制很多日常生活。
那时学子上课是怎样呢?
图中,学堂厢房内有学生手拿书籍,盘腿而坐,院内一名先生头戴帽,着长衣,坐于院内凳上,正在教训学生。那学生身体瑟缩着,转头似乎在向老师求饶。而厢房内的学生似在注视着眼前发生的一切,说不定在偷偷笑那学生,颇为生动。
(学堂 中唐 莫高窟第468窟 李金萍临摹)
在牙刷发明前,古人是如何刷牙的?
你可以看到画中一剃度后的僧人做蹲立状,上身袒露,脖间围长巾,右手执“嚼齿木”净齿,旁有一人着红衣,头束双髻,面露笑容,手执长巾欲递给僧人。
(净齿 中唐 莫高窟第159窟 李金萍临摹)
依节气而耕种劳作,随节日而生活玩乐,古人的生活百景图就这样徐徐展开在我们眼前。
回到敦煌
《敦煌日历2023》由敦煌美术研究所的画家和学者团队编著,他们扎根敦煌数十年,用双眼感受千年的文化流淌,与那时的工匠来一场穿越时光的交流,用双手试图重塑当年景象。让敦煌之美走出大漠,带着千年的艺术诗意,融入寻常人的生活。
从事敦煌壁画临摹、修复、再创作工作30余年
1984年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室从事壁画临摹工作
扎根敦煌40年
曾任敦煌研究院美术所副所长
曾任敦煌艺术研究创作中心主任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感受来自敦煌的华丽之美,《敦煌日历2023》由“中国最美的书”获奖设计师操刀整体设计。
内页涂层艺术纸印刷,可180度平摊,阅读舒适,书写适宜。
左页欣赏艺术,右页文字传递敦煌知识,留白处可以记录每日心得,打造属于你的专属手帐。
随赠两张天王如意卡,水逆退散,见者好运。
左天王手托宝珠莲花盘, 寓吉祥。
右天王手持燃灯, 寓希望。
当艺术可以轻松触达,当文化能被定格于当下,我们应该伸出手去抓住它想传递给我们的,来自千年前的问候。
而记住,就是最好的回答。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中信出版社)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荣昌盛之愿
《敦煌日历2023》
有读者反映收不到本号,特别说明下,微信现在改了规则,一定要点右下方的在看。如果不点,微信就以为你不喜欢,下次就不会第一时间推送给您了,这对您我,都是莫大的损失。如果点了在看,微信就会第一时间,把文章免费推送给您。
点个在看呗,说明朕已阅